黨的十八大以來,恩施市這片熱土就鋪開了一幅不凡的畫卷。
面對經濟下行、改革攻堅、轉型升級諸多壓力,恩施市委、市政府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,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堅持科學發展、跨越發展,實現了綠色崛起,五年來,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。
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。
恩施市發展的原動力,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,是省委書記蔣超良對恩施州的殷切期望:堅持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不動搖,發揮綠色資源優勢,打造全省特色經濟增長帶。
州委、州政府要求恩施市堅持創新驅動、綠色崛起,實現產業發展升級、城鄉建設管理升級、民生福祉升級,打造綠色恩施升級版。
不負眾望,恩施市交出一份滿意答卷。
這五年,恩施市地方生產總值預計達到185億元,三次產業結構比由2011年底20.3:37.1:42.6調整為15.1:40.2:44.7,市域經濟考核在全省29個生態功能類縣市中,2013、2014連續兩年排名第三,2015年躍居一位。
這五年,恩施市厚植生態底色,加快綠色發展,延伸壯大七大產業鏈條,市場主體總量達到4.2萬家,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86家、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080家,電子商務企業達到32家,“限上”商貿企業達到120家。
這五年,美麗恩施展現新面貌,功能完備、特色鮮明、宜居宜業宜旅的小城鎮不斷涌現,城鎮化率由2011年底44.7%提高到53.2%,全市生態村達到127個,其中省級生態村50個。
這五年,脫貧攻堅富有新成效,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44億元,深入推進精準扶貧,貧困人口由2011年底20.88萬人減少到10.6萬人。
這五年,幸福指數獲得新提升,民生支出累計達到170億元,占財政總支出的84%,“衣食住行、業教保醫”各項事業全面發展。
面對成績,恩施市仍然在思考如何突破發展瓶頸,鍛造發展新引擎。
實現綠色崛起,打造武陵山“六個中心”,建好武陵山區域中心城市,各項工作走在全州前列。恩施市的回答擲地有聲。
世界硒都、華中藥庫、天然氧吧;地處“兩圈節點”、“鄂西門戶”,《武陵山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》明確的六大中心城市之一。憑借優良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,恩施市把目光聚焦在綠色增長動力。
經濟總量不大,脫貧任務重,產業基礎薄弱,只有找準短板,有的放矢,才能加快發展。
綠色招商招綠色。圍繞高新技術產業、信息產業實行定點招商,湖北創偲諾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高新科技企業落戶恩施市。
產業向園區集中,積極引進和培育市場主體。恩施市發揮富硒國檢中心和中國硒博會兩個國家平臺作用,“規上”工業企業達到88家,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6家,“限上”商貿企業120家,完成“規上”工業增加值56億元。
綠色崛起中,恩施市叫響了一批綠色名優品牌,截至2016年底,該市現有有效商標2342件,居全州之首。
發揮硒資源優勢,培植了恩施巨鑫農業、恩施德源健康、恩施仙芝堂生物等重點龍頭企業80多家,開發出富硒大米、富硒茶葉、富硒蔬菜等一大批富硒產品,全市富硒產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。
“村村寨寨成景區、家家戶戶是賓館、人人個個做旅游”。恩施大峽谷成功創5A級景區,入選國家地質公園,轄區內4A、3A級景區分別達3家。
立足生態,恩施旅游實現“快跑”,去年,獲得“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市”稱號,旅游綜合收入達到近100億元。
讓農村變美,讓農民變富,自然生態優勢逐漸凸顯。白楊坪、芭蕉、沐撫等一批特色集鎮,高拱橋、二官寨、麂子渡等一批特色村落借助生態、綠色脫穎而出。
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,生態紅利充分釋放。圍繞茶葉、畜牧、生態文化旅游等“七大產業鏈”,2016年恩施市建成特色基地120萬畝,13777戶40926人脫貧,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9037元。
今年1至8月,州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為31天,優良率為100%。
綠色,不斷激發和釋放出新的發展動能,1至8月恩施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.45億元,固定資產投資109.26億元,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86.13億元,全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037戶,新增注冊資本(金)114.8億元。